回望2022⑯||市政道路加速成网 黄河大道打通高质量发展主动脉
跨河发展,交通先行,基础设施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开路先锋”。作为黄河北岸复合交通走廊,串联3大组团、贯通5处重点片区、衔接10条过黄通道的黄河大道于2022年8月17日正式通车。沿着这条串联黄河北岸核心城市组团的大动脉,见证一座未来新城引领“北起”腾飞的步伐。
加速拥河发展,助力省会北起的交通大动脉
起步区黄河大道一期项目北起崔寨组团北部,西至现状国道104,全长约16.2公里。一年多的建设期间,塔吊林立、运输车辆来往如织、工人昼夜不停奔忙,成为了黄河大道工地上不变的风景。
本次通车路段为青银高速以南段,全长约12公里,是起步区大桥和崔寨组团之间复合交通走廊。据悉,和一般市政道路不同,黄河大道一期全线设置三段总长度8.2公里地下通道,其中在会展中心段,充分考虑主路、辅路、有轨电车整体下穿通过的需求,地道结构最宽达92米,是目前国内最大宽度地下隧道结构。这些地下快速通道大大降低了对两边地块割裂的影响,有利于起步区城市风貌及周边沿线地块开发高品质的城市空间。
“我们在地道内为有轨电车预留了空间,体育中心等地道内还设置了出口与地下停车场直接相连,对市政交通的交通组织影响较小,能节约15%地下空间。而且相比高架桥,地下道路占用土地较少,车辆噪声和废气对两侧基本没有影响,还会大大降低对两边地块的割裂影响,与周边景观融合度更好。”起步区建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功能性与景观性复合,是黄河大道设计的重要原则。
作为起步区重点打造的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走廊,这条路不仅是贯穿起步区的交通大动脉,也是与黄河并行的景观道。超过四成的绿化面积,将成为构建起步区绿色发展城市肌理、夯实蓝绿交织全域可持续格局根基的重要一环。
践行绿色发展,构建沿黄生态大走廊
黄河大道沿线,起步区比亚迪项目首台新能源汽车已经正式下线。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85万平方米,是目前济南起步区招引落地的投资规模最大、示范引领最强的引爆型重大产业项目,全部建成后用工量超2万人,年产值400亿元。
在黄河大道会展中心广场的西侧,中科新经济科创园已经拔地而起。园区内,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首台(套)高效新型燃气轮机实现产业化应用,济南中科核技术研究院“新一代便携式伽玛相机”“通道式伽玛成像仪”等4项核安全监测系列产品已在济南实现小批量生产和推广应用。根据规划,该园区建成后,将来可带动相关产业形成数百亿元产值。
此外正在建设中的国家电投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布局有车用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等4条生产线,建成后,预计2025年底可达到万台产能,2030年底前达到不低于10万台产能,带动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强势崛起。
作为起步区内部重要的贯通性快速通道,黄河大道自建成通车的那一日起,便承担起起步区重要交通“大动脉”的作用。这条起步区最早建成的城市快速路,将会是见证济南起步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轴线。
市政道路建设加快推进 起步区路网越织越密
进入起步区,如今市政道路逐步串联成网。据悉,目前起步区已有约80公里市政道具备通行条件;同时,新启动57公里组团连接道路和56公里园区配套道路建设,其中新能源乘用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园4.5公里配套道路已实现通车。
作为济南起步区建成的第一座最大互通立交,龙湖立交在2022年也已经具备了通车条件。该立交向东联系济泺路隧道,向西联系梓东大道,远期联系黄岗路北延的互通立交项目,对打破济南起步区现有道路的平面化限制,形成上下贯通的立体化交通发挥着重要作用。
回首2022年,起步区多条市政道路捷报频传。2022年8月,起步区崔寨北项目张仙寨路跨青宁沟大桥的沥青面层摊铺完成,崔寨北一期市政道路工程项目实现了全线贯通。同样是8月,崔寨组团媲美黄河大道的另一条南北向交通主干道西环路建成通车。10月28日,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横一路大寺河桥、横二路大寺河桥钢结构吊装顺利完成,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地上道路不断建设,起步区地下空间也在不断利用。目前,起步区累计开工的27公里综合管廊建设项目主要集中于大桥、崔寨两个组团,其中大桥组团已启动北边界路、横一路、纵一路、原S101改扩建等综合管廊施工,全长约14公里;崔寨组团已启动萃清路、横二路、会展中路、水厂南路等综合管廊施工,全长约13公里。根据相关规划,起步区将优先考虑适宜建设区域规划综合管廊,干支管廊总规划规模为162.8公里。项目建成后将补齐起步区市政基础设施短板,有效地加强各组团的联系,促进地下空间的开发,节约城市建设用地,提升土地价值。
通过黄河大道与市域交通、域外交通的连接联通,起步区与主城区、与北部“新城市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将大大加强,黄河南北两岸的信息流、物流、人流流通将更为便捷。拥河入怀、携河发展的济南梦想,正随着这些通道的建设,铺进黄河北岸的这片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