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70100MB281776XA/2023-0100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管理委员会
组配分类:
草案解读
文件编号:
成文日期:
2023-12-23
有效性:
文件登记号:

关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卫生与健康规划》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的解读

2023-12-23 来源: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管理委员会 浏览次数:
字号:

 

一、决策背景

为落实省市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决策部署,推动起步区全面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辖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事业部聘请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高水平编制《卫生健康规划》和《体系规划》

二、决策依据

为全面落实健康中国战略部署,推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全面建立中国特色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根据《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健康山东 2030”规划纲要》《山东省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济南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以及《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 》《 划(2021—2035 年)》和起步区十四五时期相关工作安排,制定本规划。

三、决策目的

2025 年,建成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布局合理、适度超前、功能完善、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更加普惠可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富韧性,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供给更加丰富均衡,中医药服务更具特色,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更有品质,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提升。

四、重点举措

《卫生健康规划》和《体系规划》规划范围为起步区直管区4街道,规划年限至2025年。

《卫生健康规划》共8章25小节。其中第一部分为规划背景,从基本情况和面临形势两方面进行了介绍,提出要将起步区建设成为集聚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新城区、健康中国战略实践新平台、整合型医疗卫生资源新示范、健康产业升级转换新引擎;第二部分为总体要求,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3方面和1个指标专栏;第三部分为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出整合起步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资源,探索建设紧密型医疗集团,构建强大公共卫生和应急体系,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第四部分为推进全人群全生命周期高水平健康服务,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强化重点人群健康服务,保障人民生命全周期健康,聚焦主要健康因素,深入推进全民健康行动;第五部分为深化“三医”联动体制机制改革,主要包括构建分级诊疗制度、完善全民医保制度、落实国家药物制度、健全医疗卫生综合监管制度。第六部分为发展健康产业,提出落实社会办医扶持政策,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布局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健康产业体系,谋划建设高端健康服务业示范区;第七部分为强化要素支撑,强化卫生健康人才、科技、数字化、法治和健康文化等要素保障,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能力。第八部分为组织实施,主要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投入机制、注重宣传引导、强化监测评估等4方面内容,保障规划落到实处。

《体系规划》共4章18小节。其中第一部分为总体要求,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建成与起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布局合理、适度超前、功能完善、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更加普惠可及,公共卫生服务更富韧性,优质高效医疗供给更加丰富均衡,中医药服务更具特色,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更有品质,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提升;第二部分为优化总体布局,重点从床位配置、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设备资源和信息资源5个方面明确各类资源的规划目标和配置要求;第三部分为推进体系建设,分别就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中医药服务体系、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共5大体系从功能定位、建设任务、资源配置3个方面明确规划目标和配置要求;第四部分为组织实施,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参与、加强宣传引导和严格规划实施等5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规划创新

规划坚持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床位设置、人力资源等指标的总量和分布,结合落户企业和产业需求,明确支持民营单位举办医疗机构,鼓励社会办医,规范和引导社会办医拓展多层次多样化服务,医疗资源纳入区域统筹。两个规划回答了起步区“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要建什么样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怎样建设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以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建在哪、建多少、谁来建的问题,坚持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为建设健康促进为导向的优质高效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提供了起步区方案。

一是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资源布局设置和顶层设计,探索形成以导入的省市优质医疗资源为引领,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延伸的医疗服务体系,强化基层首诊、分级诊疗,筑牢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逐步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合理就医格局,为辖区居民提供疾病预防、诊断、治疗、营养、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卫生服务,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是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全周期的“医防融合”新模式。着力推进辖区公共卫生和临床医疗队伍、资源、服务、信息的深度融合,全面推进村(居)委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构建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治理机制,健全各级爱国卫生工作网络,将爱国卫生运动与传染病、慢性病防控紧密结合。将疾病预防的关口前移,聚焦群众主要健康影响因素,提高早期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综合救治能力。充分发挥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作用,加强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的协同,推动卫生健康工作重点由“治疗”到“预防”转变。三是构建系统连续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通过建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档案,打造“健康医疗服务链”,串联健康管理与促进、临床医学、慢病管理、健康养老各个环节,提供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基层、社区、疾控、医院、护理等各类机构合理分工,有效协作。规划到2025年,人均预期寿命累计增加1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稳定在较低水平。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