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70100MB281776XA/2023-0116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管理委员会
组配分类:
政策解读
文件编号:
成文日期:
2023-12-29
有效性:
文件登记号:

文字解读:关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山东省县级现代水网示范区”建设方案》政策解读

2023-12-29 来源: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管理委员会 浏览次数:
字号:


      一、政策背景

建设国家水网,建设现代化高质量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要战略部署。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抓住国家和山东省建设大水网的机遇,建设现代化高质量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以下简称“起步区”)充分衔接“1+4+16+N”规划体系,组织编制完成《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现代水网建设规划》《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现代水网建设行动计划》。起步区接到《山东省水利厅关于开展山东省县级现代水网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通知》(鲁水发规字〔20236号)组织完善了《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县级现代水网示范区创建方案》,经山东省水利厅组织评选,起步区作为唯一功能区获评为山东省县级现代水网示范区。为切实做好起步区县级水网示范区建设,优化完善起步区现代水网规划体系,根据《山东省水利厅关于做好山东省县级现代水网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通知》(鲁水发规字〔20239号)要求,编制《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山东省县级现代水网示范区建设方案》

二、决策依据

根据水利部《关于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时期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按照《山东省水利厅关于做好山东省县级现代水网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通知》(鲁水发规字〔20239号)要求,编制《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山东省县级现代水网示范区”建设方案》。

(一)国家层面

水利部印发《关于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到2025年,建设一批国家水网骨干工程,有序实施省市县水网建设,着力补齐水资源配置、城乡供水、防洪排涝、水生态保护、水网智慧化等短板和薄弱环节,水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指导意见》提出了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的主要任务:一是加强统筹谋划做好顶层设计,包括科学谋划国家水网总体布局、协同推进四级水网建设。二是推进水网主骨架大动脉建设,构建国家水网之“纲”,包括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重大引调水工程。三是完善区域水网工程布局,织密国家水网之“目”,包括加快构建配套衔接的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因地制宜完善农村供水工程网络、加强现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改造、积极新建一批现代化灌区。四是加强重点调蓄工程挖潜和建设,打牢国家水网之“结”,包括充分挖掘现有调蓄工程供水潜力、加快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强战略储备水源建设。五是提高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包括加强工程建设管理、推进工程智慧化建设、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提高运行调度水平、健全运行管理机制。《指导意见》还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前期工作、强化资金保障、开展监督考核四项保障措施。

(二)省级层面

《山东省水利厅关于开展山东省县级现代水网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通知》(鲁水发规字〔20236号)(以下简称《通知》)经技术审核、陈述评审等程序,统筹区域性、代表性和日常水利工作,经省水利厅党组会议研究,确定起步区为山东省县级现代水网示范区。

《通知》要求要不断优化完善现代水网规划体系,科学编制示范区建设方案,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实施“水网+”行动,推动形成三网四带总体格局,全面提升现代水网综合效益。全面落实省“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山东现代水网建设规划确定的任务,扎实做好县级水网建设项目前期论证,建立年度水利建设项目清单,加快县级水网骨干工程建设。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要求,围绕保障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措施,提升水网智能化管理调控能力和水安全保障水平。

三、出台目的

落实山东省“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山东现代水网建设规划确定的任务,充分考虑防洪、排涝、供水、灌溉、生态等方面的需求,实施打造“节水优先新典范、构建水源配置新格局、建立防洪排涝新体系、绘就生态保护新画卷和形成数字赋能新引擎”五大行动,建立年度水利建设项目清单,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威胁、水生态退化等水问题。优化完善起步区现代水网规划体系,探索积累县级现代水网建设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四、重要举措

(一)统筹兼顾,推进系统治水

坚持兴利与除害、开发与保护、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充分考虑防洪、排涝、供水、灌溉、生态等方面的需求,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威胁、水生态退化等水问题。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共同推进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河湖安澜。

与起步区1+4+16+N”规划体系充分衔接,加强各类水工程协同调度和不同层级水网的协调衔接,促进流域和区域、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加强济阳区和德州齐河县等县区联动,以流域为单元,推进河流治理,兼顾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坚持整体规划、全流域推进、整河流治理、分阶段实施的原则,做好顶层设计,确保治理目标同向、标准一致、布局有序、措施合理。统筹安排工程时序,做到区域和流域相匹配、配套和骨干相衔接、综合治理和专项整治相统筹。强化流域防洪统一调度、水资源统一调配、水生态统一保护,更好保障流域水安全。

加强与农业、住建等相关部门的对接,统筹推进水网建设。将防洪除涝建设与农业部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全面打造沟、渠、河、湖互联互通体系;强化与林业部门对接,统筹河道治理与生态廊道建设;将老旧小区供水改造工程与住建部门雨污分流项目相结合,同步规划实施,加快改善老旧小区居民用水条件;减少水土流失,恢复原地貌和功能;将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与打造美丽乡村相结合,助力乡村振兴。

(二)协同发力,推进改革活水

创新建设管理模式,促进水网建设提质增效。针对起步区现代水网建设涉及部门多、投资大、任务重的实际,在项目法人组建方面,由政府成立的平台公司承担,负责项目融资、建设管理、后期运行全过程管理。

推进投融资机制改革,保障建设资金需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原则,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投入。争取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探索扩大股权和债券融资,组建投融资平台,以市场化改革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努力在运用市场手段和金融工具支持水利建设上取得新突破,保障水利建设资金需求。

创新工程管护模式,促进工程良性运行。针对建成的现代水网工程,积极开展标准化管理。建立职能清晰、责任明确的管理体制,社会化、专业化的管护模式,制度健全、管护规范的运行机制,稳定可靠、使用高效的经费保障机制,奖惩分明、考核科学的管理监督机制。

加快推进水价改革,提升综合用水效能。贯彻落实《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科学核定水利工程供水价格,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保护,综合考虑供水水源、运行成本、市场供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以及社会承受能力等因素,科学确定工程供水价格,逐步建立适应水资源配置网的水价定价机制。

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水利营商环境。提升审批能力、审批质量、审批效率,规范办事流程,努力变“被动审批”为“主动服务”,有效降低市场主体运行成本,提高水利治理服务效能。

(三)智慧驱动,推进数字强水

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数字水务发展总要求,坚持“一盘棋、一体化”推进,加强水网感知能力建设,加快水利数字化转型,着力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智慧水务体系。加强水网数字化建设,坚持工程建设与数字化一体推进,完善水网全要素监测,提升水网调度管理智能化水平。充分融合水资源配置、防洪排涝体系、生态保护修复等需求,依托起步区数字城市建设平台、智慧城市运维平台,打造与物理水网迭代共生的数字孪生水网,实现水网智慧化管理。

(四)实施“水网+”,推进融合发展

实施“水网+”工程,加快水美乡村示范带、水陆畅行示范带、文旅融合示范带、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提升水网综合功能与综合效益。

聚力“水网+”文化旅游,打造文旅融合示范带。借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布局,规划建设黄河文化博物馆、百里黄河风景带、鹊华秋色园等重点项目,打造黄河文化主地标。建设一批综合性文化体育设施,培育创意设计、影视、演艺、工艺美术等业态,积极发展旅游业,建设一批展现黄河文化的特色项目。延伸泉城特色风貌轴,弘扬泉城文化小清河文化黄河文化,融合多元文化,突出鹊山、华山的文化与景观价值,重现鹊华秋色胜景。

聚力“水网+”乡村振兴,建设水美乡村示范带。立足乡村河流特点和保护治理需要,着力改善提升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全区域、整流域为目标,加快建设一批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美丽幸福河湖,加快推进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统筹乡村振兴战略,打造起步区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新引领。

聚力“水网+”绿色发展,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编制《起步区节水型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组织开展《起步区城市副中心水系建设实施规划方案》编制工作,助力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起步区在谋划蓝图之初,就将生态保护规划纳入“1+4+16+N”规划体系,而且将其列入四项综合性规划,把生态保护的理念、要求贯穿到建设发展全领域、全过程。加强生态保护,推进大寺河生态治理一期工程和副中心17条河道水系治理一期工程,系统实施大寺河、齐济河、牧马河生态修复治理。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同步探索绿色城市发展路径,系统开展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绿色市政等领域应用试点,加快布局“零碳未来生活社区”等超低能耗技术平台。

五、解读机构及咨询方式

解读机构起步区建设管理部

  :王宜新

咨询电话0531-66604116

相关文件: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山东省县级现代水网示范区”建设方案》的通知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