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政府工作报告里的这些事,都有来自起步区的贡献

2025-01-16 来源: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管理委员会 浏览次数:
字号:

1月13日下午,济南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市委副书记、市长于海田代表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通读报告全文,不仅在回顾2024年成绩和部署2025年工作中,对起步区重点体现外,报告中多处亮点工作也和起步区息息相关。随着起步区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对全市支撑和贡献作用也逐步提升。

报告原文:“项目深化年”成果丰硕。抓好五个环节“三看三深化”,优化完善项目全生命周期推进服务体系,全力推进2000个新旧动能转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

2024年全年,起步区按照全市“项目深化年”的工作部署要求,持续在项目谋划、落地、建设、见效、服务等五个环节“三看三深化”上精准发力,在2024全市重大项目现场观摩活动中再获佳绩,现场观摩评价赋分、日常考核评价赋分、项目观摩评价排名三项考核评分中均排名第一,最终获得总分第一。一年来,起步区众多重大项目高速推进,黄河大桥复线桥、齐鲁黄河大桥建成通车,省实验中学鹊华校区实现首期招生,山大二院北院区开诊运营,黄河体育中心“一场两馆”加快建设;比亚迪年产新能源整车突破36万辆,爱旭太阳能电池组件成功下线,山东能源钙钛矿光伏电池项目落地建设;高标准规划策划中新济南未来产业城,中新绿色科技研究院成立运营,星泉汇、中新未来公园等重点合作项目加快推进。

报告原文:依托“交通大脑”打造一批交通信号绿波带、动态感应路口,交通拥堵指数下降3.6%。

为改善起步区黄河大道-G104路口交通拥堵,起步区交警部门在路口安装相控阵雷达,通过AI实时交通优化系统,实现“实时看”“实时算”“实时执行”,达到信号配时根据流量变化而实时调节的效果。优化后周平均拥堵时长由97分钟降低至20分钟,减少1小时以上,优化比例达到79%。并陆续在黄河大道、永吉街、孙耿大街三条道路的22个路口推广使用该系统。未来,该系统建设将纳入新改建道路“三同时制度”,逐步搭建和实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交通信号智能控制体系,打造起步区信号控制智慧化新样板。

此外,济南起步区还努力在车路云一体化领域寻求突破,发布车路云一体化场景需求清单,将围绕黄河会展中心、比亚迪厂区等重点区域,实现公交车辆智能网联及辅助系统的升级改造,探索无人公交运营服务,未来计划投放无人物流车、各型号无人环卫车等。

报告原文:入选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城市。

2024年9月2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将济南市纳入AIC股权投资试点城市。起步抢抓政策机遇,积极与中银资产、山东国惠等基金合伙人合作,于10月25日顺利签订战略合作协议。12月30日,山东区域首支由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设立的股权投资基金——济南中瀛国惠扶摇壹号股权投资基金在起步区注册成立。基金将通过股权投资为数字经济、科技创新赋能,实现返投起步区不低于3.3亿元,助力起步区高质量发展,为济南市资本市场发展、资本与产业融和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报告原文:境内外重大招商活动20余场次,全年签约落地亿元以上项目671个、总投资3950亿元。

2024年,起步区积极主动走出去,参与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上海进博会、新加坡山东周,持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发布总投资103亿元的对新合作重点项目清单,落地首批14个合作成果,运行中新绿色科技研究院,谋划建设山东首个中新合作实体化载体——中新济南未来产业城,对外开放新平台能级跃升。累计签约新招引项目37个、总投资373亿元,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活力。

报告原文: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1189家、专精特新企业72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1家。

2024年起步区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12家,专精特新企业7家。自成立之初,起步区便锚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方向,制定实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围绕构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为主体,以高端服务业为支撑的“3+1”产业体系持续导入落地龙头企业,加快上下游配套招商,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仅山东黄河数字经济产业园内,便聚集着京东、上海丰郅新能源等20余家数字经济类型企业,700余家企业注册于此,其中不乏一批中国500强企业的权属子公司,以及40余家高新技术、专精特新等优质企业。

报告原文:建成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

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位于济南起步区太平街道,当前已经建成。该示范区聚焦粮食“智能、高产、减损”,是济南起步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项目。示范区通过优化基础设施布局,建设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田间工程,实施农田智能监测与控制工程,形成从种子选育到生产管理、从收获到储藏全环节的粮食增产减损新模式,可实现粮食全过程减损约5%,提升粮食亩产约15%,耕地亩均增收300多元。据悉,2024年,示范区内玉米亩均增产达100公斤以上。

报告原文:全球最大直径智能盾构机‘山河号’下线投用。

日前,全球最大直径智能盾构机“山河号”下线,在济南黄岗路穿黄隧道月进尺突破426米,刷新17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施工最快世界纪录,现累积掘进已破千米。据悉,该盾构机已实现国产自主化,名字巧妙融合之前两台穿黄隧道盾构机的名称(“泰山号”和“黄河号”),同时配备带“五官一脑”智能化装备系统,盾构机总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当前,起步区规划建设的21处跨黄桥隧,已通车11处、在建3处,跨河通道平均间距2.2公里,与上海、南京、杭州等拥河发展城市相当。黄河大桥复线桥、齐鲁黄河大桥已于2024年底实现通车,驾车从大明湖、CBD出发,半小时内可达起步区。

报告原文:第七届中国(济南)新动能创新创业大赛。

2024年11月17日,第七届中国(济南)新动能创新创业大赛落下帷幕,起步区在本次大赛中成果丰硕,15个入围决赛项目中,1个项目获得一等奖,4个项目获得二等奖,3个项目获得专家提名奖。同时,6个项目已在起步区成功落地,还有多个意向落地项目正在对接,大赛成果创历届最佳。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该大赛东南亚(新加坡)赛区预赛由起步区主办,聚焦济南市、起步区主导产业和国际合作方向,以赛引才、以赛促产、以赛兴业,深入对接重点产业上下游,深化“人才+项目”引才模式,转产业“活力”变企业落地 “引力”,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动力和智力支持。

报告原文: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复。

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复《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进一步突出济南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的城市定位,并将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纳入中心城区。《规划》要求济南形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示范,并明确指出要推动高水平规划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汇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承载科技创新、产业服务等区域综合服务功能,打造面向未来的城市副中心。

报告原文:实施泉韵乡居创建十大行动,推动省市县三级60个乡村振兴片区连片打造、联动建设,累计创建省级和美乡村387个。

一直以来,起步区一体谋划新城建设与乡村振兴,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补齐民生短板、兜牢民生底线、增进民生福祉,统筹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增强辖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加快安置回迁的同时,对未拆迁村居将聚焦新时代乡村振兴,高质量打造起步区田园板块。目前,已创建4个省级和美乡村,在创建2个,泉韵乡居在建1个。

报告原文:省下达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全面完成,PM10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PM2.5降至36微克,优良天数同比增加30天,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水平。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90%,水环境质量指数连续三年全省第一。

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严格推动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是起步区的重点工作之一。获批以来,起步区在推动新区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大环境污染系统治理力度,以推进国家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首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无废城市”示范区建设为牵引,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相较于2020年,起步区PM2.5降至35微克,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水平,优良天数比例为73.5%,蓝天白云天数同比增加35天,提前达到"十四五“目标。

报告原文:良好生态环境更加可见可感可得。

每年冬日,数百只西伯利亚大天鹅长途跋涉相约来到济南起步区鹊山水库沉砂池,在此悠闲地嬉戏觅食,翩翩起舞,呈现出一幅和谐的生态画卷。大天鹅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世界环保组织称为“空气和水质状况的监测鸟”。大天鹅们对生长环境要求非常高,需要水质好、空气好、食物丰富的优质环境。而起步区通过近几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持续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蓝天白云、清水绿岸显著增多,正适合大天鹅们舒适过冬。

报告原文:《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2024—2030年)》获批实施。

2024年3月8日,省政府正式印发《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起步区在发展规划中被频频点名,迎来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规划中,在强化济南辐射带动作用方面提出,高水平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以维持沿黄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完整性为前提,统筹推进南北两岸重点功能片区规划建设,促进南岸城区功能和人口向黄河北新城区疏解,实现两岸互动、南北共兴。

报告原文:开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60所。

起步区聚焦优质均衡,加快导入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优教起步区”。2024年,22个新建、续建教育配套设施加快建设,都市阳台国际学校主体完工,省实验中学鹊华校区实现首批招生,都市阳台九年一贯制学校与历城二中教育集团开展合作办学。其中,省实验中学鹊华校区教学规模为高中部60个班,班级平均人数50人;国际部20个班,班级平均人数25人,项目建成后在校生规模3500人,教职工300余人。校区与省实验中学中心校区、东校区统一招生、统一师资、统一教育教学管理。正式使用后对济南起步区教育设施起到补强作用。

报告原文:稳步推进51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安置房10.34万套。

起步区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推进安置房建设,提速安置回迁进程,2024年度共新建成安置房238万平方米,分房到户160万平方米,约5700户,1.2万余名群众回迁新居。累积推进805万平方米安置房建设工作,为2.8万户、8.9万人打造温馨家园。这些安置房在规划设计上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配套建设了完善的社区服务设施、教育医疗设施和休闲娱乐设施,绿化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按照建设计划,预计到2025年底,所有安置房将整体达到建成条件,届时居民将分批次实现顺利回迁,开启全新的幸福生活。

报告原文:新增供热面积1700万平方米。

随着回迁居民增多,供暖用户的增加,起步区加快大桥燃气热源厂二期项目建设,并于供暖季来临前完工并具备热调试条件。此前2023-2024采暖季,热源厂主要负责起步区绿地国博城、银丰世纪公园、起航实验小学及安置一区、二区、五区等共9座换热站的热源保障任务,供热面积约40万平方米,覆盖5000余用户。二期项目建设完成后,大桥燃气热源厂供热能力将达到205MW,可提供约700万平方米的供热服务,满足起步区大桥街道、崔寨街道供热需求。

报告原文:开通优化公交线路54条,填补公交线网空白80.7公里。

2024年,起步区坚持交通优先、配套优先,新增576路、K263路两条公交线路,服务鹊华理想社区居民出行,为黄河国际会展中心办展做好交通保障。此外,轨道交通7号线、有轨电车T1线也在加快施工,地铁3号线二期已经建成通车,实现机场与市中心的轨交连接。同时起步区系统推进“公、铁、空、水”四港联动,加快搭建立体交通体系、布局市政场站、导入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全面提升新城综合承载能力。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