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之光 起步领航49||纵身一跃见本色,孝老爱亲显担当

2025-08-21 来源: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管理委员会 浏览次数:
字号:

李杰,男,1988年9月生,群众,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太平街道庙廊北街村村民。

他出身平凡,却始终秉持善良热忱、勇于担当的为人准则。在今年7月28日上午,李杰在澄波湖陪同孩子游玩期间,突遇一名男子落水,他毫不犹豫跳入湖中奋力施救,最终帮助落水者成功脱险,展现出临危不惧、见义勇为的高尚品格。

生活中的李杰,不仅是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的英雄,更是乡亲邻里眼中孝顺厚道的典范。2022年底,他的父亲突发重病,李杰不离不弃、竭尽所能筹措治疗费用,日夜守护,将父亲从生死边缘拉回。尽管父亲术后瘫痪,李杰仍毫无怨言地承担起照料责任,用实际行动践行孝道与责任。

危急时刻纵身一跃,英勇施救显担当

事发当日,李杰正带着儿子在济阳区澄波湖游玩。上午10点半左右,父子二人正享受着难得的闲暇时光时,突然一名男子从澄波湖大桥坠入湖中,距离岸边约50米,在水中奋力挣扎,处境危险。

关键时刻,李杰来不及多想,脱下外套和鞋子,一边果断将4岁的儿子托付给周边的居民:“麻烦您帮看一下孩子。”话音未落,他一把抄起救生圈,纵身扎进湖水中,奋力向落水者游去。

50米、30米、20米……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快一点,再快一点!”湖水阻力重重,但他拼尽全力向前游去。李杰游到落水者身边时,发现落水者因为呛水和惊恐已意识模糊、身体瘫软。李杰迅速用救生圈套住对方,一只手紧紧箍住落水者的腋下,另一只手则奋力划水,咬牙拖带着沉重的负担往回游。体力在快速消耗,但他心中的信念支撑着他绝不能放弃。由于水况复杂,李杰感觉体力不支。

千钧一发之际,有两名市民迅速接力下水相助。三人互相支撑,用肩膀和后背托起生命的重量,艰难地一点点向岸边挪动,最终成功将落水者平安营救上岸。看到落水者意识逐渐恢复,并无大碍,浑身湿透、精疲力尽的李杰终于松了一口气。他没有留下姓名,甚至来不及接受一声感谢,心里惦念着家中卧床等待照料的父亲,便匆匆赶回家中去准备午饭了。这惊心动魄的十分钟,是他本能善念的迸发,更是他深入骨髓的担当精神最直接的体现。

淳朴家风涵育善心,孝行义举皆本真

从发现落水者,到成功救起对方,李杰回忆道,整个过程约10分钟。“我看到那个男子在水里扑腾,情况很危险,当时没考虑太多,出于本能跳进了湖里,只想着早一秒把人救上岸。”

“见死不救,良心过不去!”李杰的话语朴实却有力。他表示,这份担当源于父亲的言传身教,“我父亲常教导我们,别人遇到困难或危险时,一定要伸手帮一把。”李杰的父亲是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一生勤劳善良、乐于助人,谁家有了红白喜事,他总是跑前跑后、热心操持。他常教育子女:“人活一世,不能光想着自己。别人遇到了难处,碰到了危险,能搭把手就一定要搭把手。”父亲的这些话,像春雨润物一样,深深浸润着李杰的心灵世界,塑造了他正直、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品格。因此,他那日的纵身一跃,绝非一时冲动的偶然,而是其家庭教育和价值观念长期熏陶下的必然选择。

这种对“责任”二字的深刻理解,不仅体现在他对陌生人的无私救助上,更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他对家庭的倾情守护中。2022年底,李杰的父亲突发重病,生命垂危,多次被下达病危通知书。高昂的医疗费用很快耗尽了家中所有积蓄,但李杰的态度坚决:“只要有一线希望,就绝不放弃!”正是这份执着的孝心,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在重症监护室外守候了58个日夜后,终于把父亲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尽管不幸留下了严重的偏瘫后遗症。对李杰而言,父亲能够活着,就是最大的慰藉,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他用自己的行动,完美诠释了“孝”字的深刻内涵。

孝老爱亲倾心付出,平凡之中见真情

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李杰毅然承担起了主要照料者的责任。他的生活节奏变成了简单的两点一线:忙完外面的工作,就立刻飞奔回家,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围绕着重病的父亲。

为防止父亲久卧生褥疮,李杰在家定时为父亲翻身、擦洗。父亲吞咽困难,他就将食物精心处理成细软的糊状,一勺一勺耐心喂给父亲。天气晴好时,他也会将父亲抱上特制轮椅,推出去晒太阳。

自父亲生病以来,李杰认真向康复师学习康复知识,每日坚持为父亲按摩肢体、活动关节。从手指、手腕到胳膊、肩膀,再到腿脚,每一个部位,他都轻柔而有力地反复推拿、屈伸。这份持之以恒的孝心终于换来了欣慰的回报,在李杰的精心护理下,父亲如今已能扶着助行器蹒跚前行。这每一步,都凝聚着李杰无数的心血和汗水,是孝心创造的生命奇迹。

李杰的感人故事,始于一次危难之际毫不犹豫的纵身一跃,却深藏于日复一日对父亲无微不至的平凡坚守。瞬间的壮举,源于长期的修养;非凡的勇气,根植于平凡的土壤。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英雄不在于有多么豪迈的言语,而在于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和漫长岁月中的默默坚守。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生生不息,也看到了新时代青年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