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之光 起步领航50||“把脉问诊”护农忙,“可口饭香”传孝道

2025-09-15 来源: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管理委员会 浏览次数:
字号:

张家春,汉族,1968年12月生,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太平街道张少杨村村民。

在济南起步区太平街道张少杨村,一间不起眼的农机维修铺内,陈列着大大小小的农机配件,墙上也挂满锈迹斑斑的工具。小铺不大,但却是村民心中的“农机急诊室”,维修铺的主人张家春正忙活维修农机。村里谁家水泵坏了、电磨不转了,他总撂下活计先去修,常念叨“农具耽误不得”。村里的困难户、孤寡老人找他帮忙维修电机,他修好却不肯收钱。多年来,张家春背着工具箱走遍田间地头,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治愈”无数农机的“病症”,更用一颗淳朴的心温暖着整个村庄。

抢抓农时,24小时在线的“农机专家”

今年麦收时节,凌晨1点多,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了刚刚入睡的张家春。“老张,收割机卡在地里了,明早还有雨,你过来给瞧瞧行吗?”电话那头村民声音焦急询问着。接过电话后,张家春立马精神起来,拎起工具箱就冲往麦田。三小时后,当机器重新轰鸣,他又擦了擦脸上的汗说道:“修好了,这个传送带松了,需要定期检查。”说罢,他又帮着村民把麦子收回家。

阳春4月,正值春耕关键时期。村民李大爷家的水泵突然罢工,正值晌午烈日当头。张家春骑上三轮车赶到地头,蹲在晒得发烫的机井旁连续抢修2个小时,结账时他却只收了20元的零件费。每到农忙时节,这间没有具体营业时间的维修铺平均每天处理8-10起故障。村里人常说:“张家春的维修铺没有营业时间,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电机出了问题他都能修好。”

为困难家庭免费维修,锈蚀零件里磨出的匠心

清晨五点多天刚刚亮,维修铺里已响起金属碰撞声。张家春正在给一台老式脱粒机检修。他耳朵贴着机器外壳,手指轻敲轴承部位,像“老中医号脉”般找准“病因”。“你们在使用的时候,也可以自己检查它的松动情况,看垫片有没有变形……”除了提供维修服务,他还常常嘱咐农户们农机的保养知识,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向农户们传授如何排查常见故障、更换易损零件以及日常保养技巧。

“张大爷,我家突然跳闸了,就我和奶奶两个人在家,您能过来帮忙看看吗?”夏至的一个傍晚,张家春正在吃晚饭,接到邻居的求助电话后,他立即放下手中的馒头,拿起工具箱就赶了过去。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仔细排查,终于找到了故障原因。当电灯重新亮起时,80多岁的李奶奶既感激又过意不去:“小张啊,老是麻烦你,这次说什么也得收下工钱。”张家春笑着摆摆手:“婶子,这钱您留着买降压药,邻里之间互相帮衬是应该的,以后有事您尽管说。”

在张家春的维修铺里,帮助村民免费维修的故事经常上演:自掏腰包为残疾农户装农机操控装置;邻居家玉米脱粒机坏了,不仅免费帮其修好,还顺手把邻居家的玉米棒脱完粒才离开……凭借其精湛的手艺,不少外村的村民也来找他修农机。

晌午关门的维修铺,八年坚持照顾母亲

每天晌午,当镇上其他维修铺还在叮叮当当地敲打着铁器时,他家那扇斑驳的铁门总会准时关上。邻居们都知道,这是张家春要回去给老母亲做饭了。自母亲眼睛看不清楚后,张家春便成了母亲的眼睛和拐杖。八年来,这段温柔的陪伴从未间断。

后厨内,张家春正给80多岁的老母亲做饭。灶台边堆着特意赶集买的嫩南瓜,切丝时他总是多剁两刀,“我娘牙口不好,饭菜得做烂糊点。”听见厨房里传来的忙活声,张家春的母亲关切地问道:“家春,别弄这么多菜,做完饭赶紧去睡会。”“娘,我不累,您别乱走,小心摔倒。”不一会的工夫,热腾腾的饭菜已经做好。张家春小心翼翼地盛出一碗,搀扶着母亲坐到桌前。母子二人,有说有笑地吃着简单的午餐。

张家春依稀记得,母亲年轻时是如何无微不至地侍奉家中长辈,那份刻在骨子里的孝道,成了他今日反哺最自然的榜样。正是母亲坚韧、善良的性格,在他心中种下了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的种子。“我母亲常教导我,街坊邻居谁没个难处?能搭把手就搭把手。”张家春说。

在这个30多平方米的农机维修铺内,张家春用行动坚守诠释了何为“工匠精神”。那些沾满油渍的工具箱见证了他对技艺的执着追求,那一次次免费的“义诊”折射出他对乡亲的赤诚之心,那一顿顿可口的饭菜无声诉说着他深沉的孝心。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分享至: